X

昔日香港

舊戲院

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初,香港的戲院處於最輝煌盛世的時代,可謂是曾叱吒香港一時的電影業。各大型瑰麗堂皇的戲院如碧麗宮、利舞臺、璇宮戲院(即皇都戲院)、太平戲院等百花齊放,估計全盛時期香港約有120間戲院。

當年戲院都是巨無霸,動輒都設有500至600個座位,而逾千座位的戲院亦比比皆是,並且劃分前座、中座、後座、以及多設在二樓或三樓的超等座、特等座的貴價級別。

正場票價由5角至2元不等,而基層市民月薪大約是200元至300元。

昔日戲院的大堂內,都設有一個磅體重的磅重機,收費大約1角至2角,體重印在一張硬卡,背面通常會印有明星照片,或一句中英對照的諺語。

除此之外,由於戲院所設的座位分類太多,所以大型戲院都會將廉價座位(前座、中座)和較貴價的座位(後座、超等)的售價處分開,以便戲院大堂不會因太多人買票而擁擠得水泄不通。廉價票的售票處或設於街外,而較高價的售票處則設在戲院大堂內作人群分流。

從70年代末開始,香港戲院開始增設午夜場和子夜場。午夜場開映時間是午夜十二時,而子夜場則是凌晨一時三十分。午夜場和子夜場雖然都是在深夜放映電影,但性質卻截然不同,午夜場不限時節,多是電影在正式上畫前先以午夜場預測觀眾的反應;子夜場是院商在節日如聖誕、農曆新年檔期中的「特別場」。

 

昔日看電影是香港人的重要娛樂,遇上大片上影,經常全院滿座。

戲院售票處的售票過程全是人手處理,客人隔著玻璃窗在座位紙上選好坐位後,售票員用顏色筆標記坐位以及在戲票上寫上坐號,客人便憑票入座。

img5

香港電車

香港電車在1904年正式投入服務,有近200年的歷史更曾獲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「最大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」。

在二十世紀初,當代交通工具只有馬車及人力車,電車的出現舒緩因香港人口不斷增加所產生的交通需求。

首批電車車身於英國製造,以組件形式運抵香港後再在本地工場裝嵌。這批第一代電車全部為單層式設計。後來為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量,電車公司決定引入雙層車卡。上層無蓋,設公園式座椅。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車廂劃分為頭等,其餘則為三等。

電車的初期運作遭遇不少困難。首先是行人不理解電車只能依軌行走,不能繞過他們;有些人則因為好奇而聚集於車站,待車一停站便爬上車走一圈,對電車乘客造成滋擾。

此外,苦力們發覺把載著大量貨物的兩輪手推車推上鋼軌,會比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運送容易得多。他們對電車構成嚴重障礙,以致政府於1911年立例禁止非法擅用電車路,違者罰款二十元或入獄一個月。

由於二戰結束後,電車不但被認為是過時落後的交通工具,更被指阻礙汽車行駛和佔用路面,所以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戰後紛紛拆除電車線,將電車大量廢棄。

在這種趨勢下,很多電車製造商都因而倒閉、被併購或轉型,不再生產電車組件令香港電車公司無法再購買現成組件。然而,香港電車沒有選擇放棄,而是與香港本地公司合作在設計和製造外國已停產的組件。因此,在60年代及後的組裝的新電車不論底盤和車身都是在香港設計和製造。

超過一個世紀的持續改良,電車的性能及安全性也一直提升令其不被香港淘汰。為港人所熟悉的叮叮聲,擁有多年歷史的電車更是見證着香港的變遷,絕對是眾多港人的回憶之一。

大排檔

大排檔是指在街頭的熟食小檔,在50-70年代的香港是市民主要飲食的地方。當時香港經濟急速發展,令民生習慣日漸改變,出街吃飯開始變得習以為常。大排檔價錢相宜,而且食物選擇多樣,因此非常受普羅大眾歡迎,即使沒有冷氣和上蓋,顧客仍然捧場。然而,較差的衛生環境、佔用車輛或行人的行走空間以及社會發展等因素,令政府不斷加強大排檔的規範。時至今日屬於香港文化一部分的大排檔也所剩無幾。

二戰後的香港,政府將固定小販牌照和經營熟食檔的牌照二合為一。這種牌照是註有持牌人及檔位資料的一張大紙,申領到牌照的攤販需要把牌照掛在顯眼的地方,因此這類街頭熟食檔漸漸被稱為「大牌檔」。

然而,在70年代及後,政府推行十年建屋計劃並以整頓市容為由,停止發出及收回經營大牌檔所需的牌照。

大牌檔因而逐漸被收歸室內,同時政府進一步收緊政策,例如舊牌照的持牌人及其配偶逝世後,子女也不得承繼。此後,從前街頭可見的大排檔逐漸消失,大部分都開始「茶餐廳」化,真正的大牌檔日漸式微。

img12

霓虹燈

霓虹燈原為西方文化的產物,但香港昔日殖民地的身份使到大眾接觸到這種外來傳入的技術,並將其加入本地的元素。

早年政府沒有刻意規管香港的「上居下舖」,令商戶在唐樓上層安裝各個形狀、大小的霓虹燈,讓一個個閃爍的霓虹燈招牌從牆身伸延至馬路,成就了香港燈火璀璨的繁華夜景。

隨著時代變遷,社區重建及LED等平價的代替產品出現,香港的霓虹燈也從工廠式的大量出產,逐漸變成幾位霓虹燈師傅的手工製作。曾經映襯了香港1960-80年代發展盛況的霓虹燈,不再隨處可見。希望訪客能在此尋回或體驗當年香港的霓虹盛況。

近一個世紀以來,閃爍的霓虹燈點亮香港夜色,也交織出獨特的街角風景。早在1920年代,城中的許多生意人就開始在唐樓上層安裝各類霓虹燈,用獨具創意、五光十色的燈影招攬顧客。直到二戰後,霓虹燈招牌更加在香港發揚光大。當時,諸多工廠和車間競相製作出設計美觀、工藝精湛的玻璃燈管,這才成就了香港燈火璀璨的繁華夜景。

雪糕電單車

在50-60年代,因為流動小販牌照的出現,雪糕電單車在香港變得十分興旺。全盛時期的香港有多達300輛的雪糕電單車,當時的小販大多會把雪糕電單車停泊在學校和公園門口附近,故深得小朋友和學生歡迎。

雪糕電單車小販除了販賣雪糕杯、甜筒等冰凍甜點外,普通零食如薯片、糖果、甚或是傳統涼果也不例外。

然而在70年代末,香港政府正式停止發出流動小販牌照,在2002年更推出「流動小販自願交回牌照計劃」,令雪糕電單車逐漸式微。

中華武館

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,治安欠佳,社會動蕩,物質及娛樂匱乏,武館成了舊香港一道特殊風景,不論南派的洪、劉、蔡、李、莫,還是北方的形意、八極、太極,都總能在香港尋到一席之地,「食夜粥」可謂是一整輩人的集體的回憶。然而,當時接近三分一的武館與黑社會活動有關,令政府以至社會各界的排斥,香港武館亦在70年代末漸呈走下坡之勢。世事無永恆,80年代起,足球、籃球等體育活動成了一般民眾的主要選擇。

武館是香港教頭授武營生的普遍場所,兼具醫療和娛樂功能,徒弟一般白天上班,不少師父兼理醫務和跌打。武館一般位於鬧市的住宅樓宇,所謂天台武館更是香港早年一大特色。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香港武館的全盛時期,傳授中國武術的館社多達418間。

功夫的興盛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,上世紀70年代,李小龍的功夫片風靡世界,功夫電影的魅力也讓港產片火遍兩岸三地,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甚至拍攝了上百部。

李小龍(1940-1973)離世後,武術在香港的面貌已是大不相同,1976年5月,蔡李佛名師曾昭宇接受訪問時指出,武館的倒閉潮才剛開始。據香港政府統計,1974年香港共有405家武館,傳授其他武術的就只有14家。

到了70年代中期,其他東亞武術包括柔道、空手道、跆拳道和合氣道漸為港人所知,傳統武術不再是尚武的港人的必然之選。武館隨之沒落。

涼茶鋪

在二戰後 (5、60年代) 經濟未起飛,一般市民雖有穩定工作,但工資不高,生活條件仍然欠佳,難以負擔高消費的娛樂產物,例如收音機及電視,因此價格相宜的涼茶鋪就成為市民大眾的娛樂場所。

涼茶鋪在店內設置收音機及電視機招徠客人,市民只須花費一兩角喝碗涼茶,便可以在涼茶舖收聽故事或特備的粵曲節目、與街坊、朋友閒話家常,消磨時間,可謂是市民大眾的娛樂場所,在涼茶舖最盛行的時候,當時簡直是「五步一樓,十步一閣」,一條街隨時就有三四間涼茶舖。

在2006年,涼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,而涼茶鋪的發展亦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。早期香港由於西醫未普及、診金昂貴及傳統因素導致中醫一直主導華人社會

當時香港華人已藉着中醫基礎及民間智慧,研發不同的涼茶配方,供貧苦大眾作醫療保健之用;不少更以家族經營方式,一直傳承涼茶鋪。由於涼茶價格較為低廉,若身體只有小毛病,貧苦大眾通常會先飲涼茶緩和病徵。

七十年代以後,香港經濟急速起飛,市民的生活水平相應提高,涼茶鋪作為平民娛樂場所的優勢漸漸消失,市民在家中亦可看電視、聽音樂,並有經濟能力到冰室、酒樓、快餐店消費,涼茶鋪的吸引力大不如前。

而且隨前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先生推動醫療改革,公營西醫服務得到大幅改善,令西醫日益普及,市民漸漸接受以西藥治病,涼茶則主要作為保健用途,令舊式涼茶鋪逐漸式微。時至今日,只有碩果僅存的百年老字號仍在默默耕耘。

理髮店

上世紀50至60年代,不少上海、浙江一帶的理髮師傅南下移居香港,上海理髮店提供「一站式」服務,從洗頭、剪髮到剃鬚、採耳等,全部由一位師傅包辦,融合香港文化及上海理髮,細致周到的服務令上海式理髮在香港流行。

可惜,經歷半個多世紀的上海理髮店,始終不敵連鎖店及新派髮型屋的衝擊,從以往百家爭鳴,到現在已買少見少。